來源:詩詞天地
今天是2024年6月10日,甲辰年五月初五,端午節。而按照歷法,五月,即“午月”,于是便有了“端午”之稱。作為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端午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積淀出了豐厚的民俗和文化內涵。五月端午,粽葉飄香,艾葉懸掛,龍舟競發,鑼鼓喧天。今日,于碧艾香蒲里,于鼓聲擂動中,讓我們一起邂逅仲夏的濃情端午。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端午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愛國傳統的節日,無論是紀念舍生忘死直言納諫的伍子胥、以身殉國的楚大夫屈原,還是感念東漢孝女曹娥投江殉父,孝心可嘉。端午節都飽含至真至誠的家國情懷,是我們對端午節最廣泛的精神寄托,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就在這代代傳承中綿延千年。古往今來,每到端午,人們用粽子、龍舟、菖蒲、艾草、白芷、雄黃酒等,把節日演繹得風生水起。是呀,一個人不管平日里多么忙碌,只要到了節日,就會變得多情和浪漫起來,連腳步都會放慢許多。
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南北方又有甜咸粽子之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盛行于古時的吳、越、楚三國,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如今,賽龍舟也已經是端午節最為流行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龍舟競渡一聲令下,眾舟齊發、百舸爭流、浩浩蕩蕩,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團結共進、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艾草,菖蒲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認為可以治百病,招百福,祛除各種蚊蟲毒物,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說有避邪驅瘟的含義。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傳統文化中,“青、紅、白、黑、黃”五色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本草綱目》里記載:少量服用雄黃可以瀉內毒,外敷有殺菌鎮痛的功效。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五日是“惡日”“毒日”,此時蛇蟲繁殖,疾病瘟疫橫行。而在端午節前后喝雄黃酒,則可以達到消毒防病,蟲豸不叮的效果。不能飲酒的小孩,大人會在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
端午節雖是節日,但它和中秋節以及春節不同,端午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錄屈原,因為這一天屈原投江而亡,人們為了紀錄屈原,便有了端午節。因此端午節也屬于紀念先人的寓意在里面,所以端午節不僅不能穿紅色的衣服,還不能說端午節快樂,而要說端午節安康。
因為在端午節前后雨水多,而且還是主汛期,各地自然災害在6月份屬于高發多發時期。此時下水,非常容易出意外,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不要下水的好。
五毒指的便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端午前后,溫度高、濕度大,老一輩的人認為此時是是各類毒蟲繁衍出沒的時節,也是毒蟲毒性最強的時候。因此平日里遇到這些毒蟲能避則避,更不要上去捉弄,一定要注意防范,以免受到傷害。
只有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才是對生命最好的敬畏和尊重。而珍愛每一個節日,就是對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對一種古老的風俗和習俗的熱愛,是對一個特別的日子的沉淀和情懷。我們小心翼翼地遵循著千年延續下來的習俗,勤勤懇懇地踐行著古代先民虔誠的儀式,這一切,只因為我們,在認真地體味著生活,莊嚴地體悟著生命。
端午,不僅是一種節氣,更是民族文化與家國情懷的共同載體。端午正值夏天,天朗氣清、萬物生長、積極向上,我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也在努力中不斷實現。今日端午,以真心為葉,包裹幸運;以誠意為陷,裝滿祝福;以關心之線,系牢健康!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7_zo0jqECUpYBp8K2j5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