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時間:2023-12-20
媒體來源:觀海新聞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0日訊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2023年12月19日發布的《小天體命名公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96年12月22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1139的小行星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正式命名為“青島理工星”。青島理工大學由此成為山東第二所、青島第一所擁有專屬小行星命名的高校。
據悉,“青島理工星”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軌道偏心率為0.223,軌道傾角為4.729度,軌道半長徑為2.52天文單位,在軌道上以相當于每秒23.12公里的速度在繞日運行,繞太陽一周需4年。小行星命名是宇宙星空中唯一可由發現者提出命名,并能得到世界公認的新天體命名工作,具有國際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一項國際榮譽?!扒鄭u理工星”的成功獲批,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該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辦學成就的肯定。
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度重視學科交叉并實施“優勢學科+”戰略,培育空天信息領域新興學科,完成了該領域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尤其是2019年成功引進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工藝院終身院士、教育部第四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趙正旭及其領銜的復雜網絡與可視化創新團隊以來,該校逐步建立了在航天測控可視化與空天信息領域的優勢特色方向。2020年8月,青島理工大學與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昆宇藍程(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古鎮口核心區簽約共建了國內首個“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聯合實驗室”,為國家航天重大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目前,趙正旭領銜的聯合實驗室團隊已經將自主研發的深空探測三維實時可視化技術廣泛運用于國家航天工程實戰任務中,多次為航天測控任務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據統計,聯合實驗室團隊已參與執行50余次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工程任務。2021年,聯合實驗室參加由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聯合牽頭的空間信息技術重大項目,承擔了數字化空間信息測量與控制技術研發任務,合同額逾千萬元。
今年,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以聯合實驗室建設為契機,聯合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團隊申請建設的“山東省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重點實驗室”獲得批復,將進一步為我市空天信息產業發展提供平臺支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原文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790795760703957&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9D%92%E5%B2%9B%E7%90%86%E5%B7%A5%E6%98%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