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當令八六園
夏至,是古人確立的二至二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之一,古代帝王每逢夏至節氣都要隆重祭地,現代的“全國土地日”定在公歷6月25日,也是臨近夏至節。
2023年6月21日(周三)22:57:37
到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
夏至悶熱汛來早。
夏至有雨應秋早。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有雨,倉里有米。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里撈。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
愛玩夏至日,愛眠冬至夜。
芒種晴天,夏至有雨。芒種有雨,夏至晴天。
夏至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發生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古人在夏至節祭祖祀神,祈求禳災避難、作物豐收。祭祀的對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稱地母)、水神等。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周代朝廷每逢夏至日,都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通過樂舞祭地、祭王母等方式祈愿豐收。宋代從夏至日開始,給百官放假三天。明清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壇舉行祭地儀式。民諺云“冬至餃子夏至面”,用細長的面條,比擬夏至白晝時間長,“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百姓在夏至當天都吃夏至面,夏至時新麥已收,吃面有嘗新之意。民間的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面食為主。因夏天炎熱,涼面(即過水撈面)最適宜食用,所以夏至節人們常以涼面祭祀土地神。清代記載:家家俱食冷淘面。即過水的涼面,把手搟面煮熟,撈入涼水盆中,待面拔涼,撈入碗中,再澆上調料和小菜。有的地方用新麥做餅、饃等面食。農家搟面做烤薄餅,夾上青菜、豆莢、豆腐及肉類,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叫“夏至餅”。古代婦女在夏至有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的習俗。據《遼史·禮志》記載:“夏至之日,俗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可以生風納涼;涂抹脂粉可散體熱及濁氣,防生痱子;加入藥粉的香囊可以除去汗臭,帶來清新一夏。這些都是消夏常用的物品,古代婦女相互贈送,消暑避伏。
夏至一陰生,此時盛陽覆于陰上,陰始生于其下,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喜陽的生物逐漸死去。節氣交接,陰陽更替,年老體弱的人群容易加重病情、誘發宿疾,或易生新病。此時更要心胸寬闊,神清氣和,調節情志,使氣機通泄無礙。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變化為原則,宜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充盈,利于氣血運行。天氣晝長夜短,中午適當午休,益于恢復體力、消除疲勞。夏日腠理開泄,當出汗,淋雨,居處潮濕時,注意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養老壽親書》說:“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現代人就要避免在空調房內過久,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攝生消息論》亦說:“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此時天地間的能量處于轉折期,不宜人為加重擾動氣血。發為血之余,盡量避免理發,避免用冷水洗澡或泡腳。此時應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做好各種防曬措施,遮陽傘、遮陽帽、防曬霜、太陽鏡等。出汗以后建議用溫水洗澡,更易洗掉汗水和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緩解疲勞。不要在大渴大汗時吃冰冷食物,洗冷水澡,容易損傷陽氣,危害健康。
“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天人們食欲不振,容易消瘦,稱為“苦夏”。此時人體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的粥粉面為主,清淡飲食能斂汗、補液,增進食欲。避免油膩、難消化的食品。注意清心解暑、健脾養胃,推薦冬瓜薏米湯、玉米胡蘿卜湯、海帶黃豆湯等清爽的湯水。
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根據個人體質適當飲用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不可偏嗜寒涼,貪涼會傷脾胃,令人吐瀉。尤其在夏季夜間切勿吃生冷、粘膩之物,否則會有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切忌冰鎮后再食用。
夏至食物以酸苦當道,酸味斂汗固表,苦味清心泄火,宜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適當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疾病。適當進食甘甜之品,以維持脾胃動力的興奮性。還可以適量吃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菊等,苦味寒涼,可除燥祛濕、清熱去火、促進食欲,但是體質虛弱者不宜食用。
夏至推薦食譜:菊楂決明茶、銀耳蓮子羹、酸棗仁粥、荷葉茯苓粥、苦瓜粥、西瓜皮粥、三豆(綠豆、赤豆和黑豆)湯、椰汁西米芒果撈、清炒馬齒莧、涼拌萵筍
可在節氣交接時刻前后半小時靜坐,用意念守住對應脊柱位置(夏至對應于第五胸椎),合上天時,與天地同步,得到能量的加持。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4bGLCenO9Z_QvRyOqTl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