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夏熱三伏,冬凍三九”,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將世間的萬物,都用陰陽來表示,人們認為一年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夏至”,但是這個時候卻不是最熱的時候。
老祖宗講“天道速,地道遲”,意思是說夏至這天日照最長,但卻不是最熱的,而之后的天氣才會慢慢地變熱。這就像每天中午12點是日照最強的時候,但午后的兩三點才是最熱的時候。
在古代,人們有一套紀年、紀月、紀日的方式,人們稱之為“干支紀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十二地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
而我們說的三伏,初伏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第四個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則開始入末伏。
而今年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庚申日”在7月11日;中伏則是在夏至之后第四個庚日“庚午日”,即7月21日;而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則是“庚寅日”即8月10日。
人們為什么要將“庚日”作為“三伏”時間的標準呢?其實這和“五行”相關。
在傳統文化中,五行是老祖宗認知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古人認為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所謂的“伏”,就是陰氣受到陽氣所迫,潛藏于地下的意思。“庚”在五行中屬金,還是陽金。
由于五行相生相克,但是夏屬火,秋屬金,而火克金,當秋天準備到來的時候,秋金卻因為夏火而不敢露頭,所以“金”就要潛伏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就是“三伏天”。
這便是老祖宗為什么要將“庚日”作為三伏開啟的標志。
而今年的“伏”,被人們稱為是“母伏”,伏日竟然還分公母,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
其實,人們判斷公伏、母伏,也和人們傳統的思想“陰陽”相關。古人認為單數為陽,雙數為陰。而眾所周知,傳統文化中,陽為男,陰為女。如果初伏當日的農歷為單數,則為公伏;如果是雙數則為“母伏”。而今年的初伏當日是六月初二,所以人們認為今天的伏天就是“母伏”。
俗話說“秋后一伏熱死牛”,講的就是末伏的天氣十分炎熱,老祖宗以此來告誡我們,立秋之后也不要掉以輕心,天氣依舊會很炎熱!而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1日開始入伏,到8月20日出伏,這么長時間里的天氣,都會很炎熱,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準備,以應對炎熱的夏天。
老祖宗還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而老祖宗之所以要在伏天內吃餃子、面、烙餅等食物,其實就是因為這些食物以小麥為主要材料,小麥麩甚至還有一定的藥用功能,能夠消暑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