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時間:2023-05-04
媒體來源:青島早報
當人類仰望星空時,宇宙的浩瀚與未知,曾讓無數人產生好奇并付諸實踐去探索。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郭陽副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連續40余次參與我國航天發射和飛行控制與指揮實戰任務,與團隊常年深耕航天科研一線,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為我國的航天器裝上“千里眼”,讓浩瀚的宇宙深空變得“觸手可及”,為中國航天事業貢獻了“青理工力量”。
郭陽(二排左二)為中國航天貢獻“青理工力量”
海量數據0.1秒“實時翻譯”
2022年11月29日23點08分,我國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此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任務中,青島理工大學的可視化技術再次發揮了“青島高校力量”的巨大作用。青島理工大學航天可視化團隊參與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五號和神舟十四號在軌交接階段,就像給飛船安裝了一雙“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勢運行。郭陽介紹,這項技術已經在此前多項航天任務中發揮巨大作用,已經成為我國航天任務中固定的技術支持。郭陽告訴記者,以護航“載人飛船”任務為例,飛船的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三維可視化平臺可以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 并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
“這項技術可以讓航天器以更好的姿態運行,為飛船在‘繞’‘著’‘巡’串聯任務中的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郭陽表示,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兩個乘組6名航天員在太空成功“會師”,“面對面”進行在軌交接,是航天任務的首要看點。在軌交接將是未來中國空間站運營期間主要的任務交接模式,相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中國航天的“青理工力量”
自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任務圓滿完成后,青理工航天可視化團隊也在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中收獲了又一次成功。據記者統計,至此,郭陽與團隊成員已40余次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據了解,這項技術能在地面將各類航天工程任務三維、立體、實時地加以還原,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科研空白,相關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經廣泛、深度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天宮”系列、“神舟”系列和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嫦娥”系列、火星探測可視化任務“天問一號”等多個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為我國航空安全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
“科學的探求永遠不要畏縮不前”。青理工航天可視化團隊的目光始終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國家需要什么,他們就研究什么。常年奔波于航天工程任務現場和實驗室之間,郭陽及團隊在趙正旭教授的帶領下,自主研發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系統及地外遙操作操控作業平臺,打破了國外對于我國的技術封鎖,為我國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探月工程以及空間站建設提供了精確實時的三維可視化技術手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科研空白,為解決我國航天事業“卡脖子”技術問題作出了杰出貢獻。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